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现代教学策略的尝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6日 点击数:

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对原有不合理教学思想与行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立足于人的发展,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对现代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现代学习观的确立。因此,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体现出对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运用选择性学习策略,自主选择写作内容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表现出个别差异上较强的选择性。他们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多年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为提高高考的写作得分采取了单调而生硬的训练方法。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汉语要点进行英文表达使学生体会不到自由表达思想的乐趣,学生对书面表达充满畏难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要药到病除,我们必须及时引入选择性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对身边事和社会热门话题各抒己见,自由表达思想。为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地去写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从如下几方面选择写作内容:
  (1)选择贴近学生自己生活的写作内容。传统的写作课往往和社会实际联系不甚紧密,要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就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主题,这样他们的感想越多,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当学生发现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实际生活,或感觉到写作主题在将来的生活中可以用到,就会增加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2)选择写作内容必须是真为满足交流的需要。传统的写作训练学生很少能融入到真实的交流中。他们的写过多考虑了老师评判的标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以为语法和上下文比他们的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更为重要。如果老师能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与读者交流。他们写作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就会尽力写出能使读者感到清晰并且有趣的文章。因而我们必须为学生建立假想或真正的读者群。如把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供学生欣赏和品味;经常让学生交换文章互读,或让学生选择最满意的习作汇篇成册共同欣赏交流。
  (3)选择写作内容时应鼓励学生能运用近阶段所学的语言知识。写作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但运用语言方面最好应考虑活用所学的语言。这非常有利于语言知识的巩固与积累,要做到这一点,所选择的写作内容应尽可能涵盖近期学习到的语言要点。学生也可以尝试不同的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等等,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运用参与性学习策略, 让师生全员全程参与写作

参与,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行为。正是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命题,写作,评价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负责命题和评价,学生负责写作。表面上是师生各司其职,实际上是师生各自为阵,很难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实现写作教学中师生权利的对等,使作文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全程参与的写作实践体系。具体做法是:

1)命题: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命题之后,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命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也可以另外命题,每次写作主题可以不止一个。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同学的命题中任意选择。不同的题目可以围绕同一个训练重点进行写作。比如:Should students bring mobile phones to school? Should students wear school uniform? 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使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下笔,另一方面使命题不仅成为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写作意识,从而主动认真地完成每一次写作训练。

2)写作:师生同时进行。教师应该“下水”作文。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常用资料中提供的范文,而范文或深或浅,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师生同时写作,一方面,教师可亲身体验学生写作的艰辛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写作中的心烦情绪;另一方面,在了解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近阶段教学实际,有意识运用所学重点词汇和句型,写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文章,用作范文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3)评价:师生共同探讨。一般作文讲评都是教师先批改再讲评,不仅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而且等教师完成批改再进行讲评时,学生当初写作的体验早已消失殆尽,况且,教师一厢情愿的批改,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难收到实际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减少,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效率,学生每次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自改和互改。然后教师对学生修改评价后的作文大体浏览一遍,根据训练重点,选择好的和不好的典型作文发给学生,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三、 运用自主性学习策略,调控反思写作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自主性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即学习者受到学习动机的激发,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的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反思性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写作反思意识,要使学生对自己写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思考,检查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否明确,写作内容是否准确丰富,写作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写作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做出了正确的评价等等,从而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另外,要让学生明确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反思就难以发现写作中的问题,没有反思就难以纠正写作中的错误,没有反思更难以完善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成绩。其次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反思习惯。教师应积极创造良好的认知情境,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体可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1)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习作分析、点评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分析点评的时候鼓励学生们自己大胆发言,引导他们相互协商,然后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章,以达到内化这一类体裁的写作技巧,搭起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过渡的桥梁,最后再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使其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修改反思活动中来,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行修改一稿,然后再由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思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反馈。

 

四、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可以与英语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写作模式。其基本步骤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写作——合作评价五步教学法。这种合作写作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在布置任务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彻底明确本次写作的任务,在明确要求阶段,教师务必使每位学生对写作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可以让同桌三人自然形成一组,小组同学自己组织,选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构思,然后集体讨论,选优去劣。在写作阶段, 指导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内容可包括:师生共同分析要表达的要点;讨论结构层次如何安排;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达这些要点,选择合适的句型和主要词汇;讨论句与句、段与段的连接,用哪些连接词为宜等。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组内同学的意见进行写作,修改、成文。这有利于他们培养团队意识与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而帮助他们发现写作中存在的个人问题或共同问题。

最后要抓好评价三环节,即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均能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支配下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渐渐提高了他们对写作的爱好。在教师评价阶段,教师要求各组出示各自的文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大力表扬优秀文章,并进行班级展示,让同学们共同受益,也起到了鼓舞与激励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语言确定文章档次,以档次要求衡量、确定给分,与学生共同修改、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化学组  孟茂梅

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己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化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就没有现代的人类文明。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化学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1.1、自学能力的培养。

基于化学的特点,在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化学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几乎所有的自学都离不开阅读书籍与文献资料,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首先应该结合教科书进行阅读指导: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理解化学知识。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重点和难点,并对重点段落和基本概念反复阅读并划出关键词,仔细揣摩,深入体会,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达到准确理解。 最后,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穿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的纵横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

1.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横向流动,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认识。

理解信息:先引导学生通看全题,针对问题,结合信息全力寻找突破口,由点到面,扩大成果。题目信息一般分别提出若干问题,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等的,或许是阶梯型,要看清题与题的关系,逐步攻克,要审查结果和信息之间是否矛盾,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是否规范。然后挖掘信息的真正含义,应用对比方法。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筛选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学会处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避免干扰。锻炼思维的存储和选择能力。

知识迁移:在知识迁移之前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此作为一个阶梯。例如:在做有机化学部分的推导题前必须要求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机反应规律以及各有机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应要熟悉和掌握。然后在寻求解题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引导学生在查清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中与提供的新信息相似的地方、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相似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理清解题途径和解题的步骤,设计解题方案。

二、强化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1、强调观察以及观察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符合感觉的一般规律,如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等特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并从实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良好观察力的形成,要通过长时间不懈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对于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往往很感兴趣,但多数学生只是看稀奇,不知道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教师应该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要学生讲出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强调观察要从颜色变化、沉淀出现、物质溶解、气体生成、发光发热等具体现象,以及仪器装配、操作顺序等方面入手。

有些化学反应变化快,瞬息即过。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使观察和记录发生困难。如:在制取Fe(0H)2以及观察Fe(OH)3在空气中的系列变化时。学生对白色沉淀的观察不容易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观察任务或采用定向重复观察法:通过重复的训练提高学生视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使学生的观察能够适应快速的情景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有些化学反应有多种现象并存。学生在观察中难以抓住本质特征,也会造成观察的困难。如:浓硫酸与蔗糖的脱水反应中,学生被黑色物质产生和膨胀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发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现象的观察。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不完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指出观察的重点以及该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有意识和有目的,就能够观察到现象的细微处。只有通过教师经常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忽视实验,特别是忽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做法,都是违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的,都会对培养学生的练合素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扩充分组实验是由“学生实验”演变而来。而这个实验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安排下,用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分组实验,所以也叫实验课。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带有强烈的训练的目的,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一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实验全过程。做这类实验学生多数处于被动的地位,按部就班,多是把书中的答案写在实验手册上,很少体验过“发现”的喜悦,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

在平时课堂中演示实验时,学生已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当然,他们的心理是想做又怕做.这时教师可选择较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来充当“小老师”,教师则在一旁引导,教师做完后请同学上台再做一次。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做起来往往没什么难度,一般都能成功。在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出评价进行肯定,这种成功的感觉往往使他们非常兴奋,增强了自信心。

拓展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所用的器材都是居家生活中较常见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备好小实验的教学指导思路,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方面去进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是由于在酸、碱性条件下平衡移动的结果,结合高中教材进行家庭实验:将有色鲜花插在碱溶液或醋酸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鲜花的颜色变化并思考原因是什么;同时马上想到让学生在家也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将某些新鲜植物的花瓣、叶片、果皮洗净,用研钵捣碎,加适量的市售白酒浸泡一段时间后,挤出汁液。离心分离,取出上层澄清的溶液即可作代用指示剂,然后测试出代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家庭自制指示剂就完成了。另外,在学完原电池的知识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制水果电池,让学生利用马铃薯、苹果、梨制作出各种原电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体现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确实重视化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把在化学科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