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作业管理与减负增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8日 点击数:

一、前言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作业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不少老师和家长总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学习成绩,相反,学生却强烈反对老师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于教学工作更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大量低效率高负担的作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不相符的。新课程推行过程中高中学生的学科作业状况如何?目前在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中如何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呢?本次研究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二、学生学科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校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科处对部分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数量、作业难度、老师作业批改、学生作业的反馈矫正与评价等方面情况。调查抽取高中三个年级的六个班级,共发放调查表300多份,收到有效调查表292份。我们对每一份调查表进行了认真统计和数据汇总以及数据处理。

调查统计数据及初步分析:

(一)关于作业的数量

1、总体上看每天的作业量偏多。认为“作业很多”的有57人,“作业较多”的有143人。学生每天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时间,4小时以上的有62;4小时左右的有135人。

2、认为老师布置作业量偏多的学科。选择数学有116人,物理有98人,化学有102人,语文有84人。可见数、理、化三门学科布置作业量相对偏多一点,而文科作业量均较适量。

3、每天“能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有212人。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态度端正,学习认真。

(二)关于作业的难度

学生对作业难度总体感觉偏大,选择“整体偏难”或“有些学科偏难”的各达65人和149人。每次老师布置作业难度学科情况,选择数学有84人,物理73人,化学103人。同样可见,数、理、化三门学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稍难。说明理科老师在作业选择上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一味选择难题、偏题,否则会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扼杀在作业中。

(三)关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

作业内容选择为“重复性的抄写”的达56人,个别了解主要集中在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说明文科作业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业形式选择“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梯度性”的只有32人,认为“作业很随意,没有什么目的性”的达41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科作业形式单一,质量需要认真提高。

(四)关于作业的批改

学生认为老师“批改作业认真”的有104人,“批改较认真”的有180人,“批改不认真“或”经常不批改”的只有13人,说明我校多数的老师能认真批阅学生作业。批改的形式多数“在办公室批改”,达262人,而选择“面批面改”的只有13人,说明我校老师在批改的形式上还比较被动,不能充分认识到面批面改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情感性作用。

(五)关于作业的反馈与订正

作业出现错误,选择“基本上能及时订正”的有204人,而选择“有时不及时订正”的也有53人。说老师布置作业的量较大,难度较难,作业中出现错误,没有时间及时订正,甚至出现错误不能独自订正作业,因而出现拖欠现象。部分老师对待学生订正作业的态度“不加以过问”的有65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老师对学生错误作业的订正没有正确的做法,助长了学生不能及时订正作业。

调查总体感觉,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科作业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着诸如量大质差、形式单一、结构失调、反馈矫正有效性差等种种弊端。学生迫切要求减少作业的数量,降低作业的难度,增加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重视抓好作业的实效性。可以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效率低下已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一个社会顽疾。

三、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学校管理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作业有效性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此试对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学校管理对策作些探讨。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的现代作业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确立与现代教学和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现代作业观。

1.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不仅意味着学生是老师布置作业的完成人,更强调学生对作业的自我设计、规划和布置,强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支配和控制的权力与能力,即在作业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从而实现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2.有效作业观

有效作业观是师生对作业效率与效益的自觉意识与追求意向。确立有效作业观,首先要有强烈的作业质量与效率观念,通过对作业系统化的科学设计和作业方法策略的优化,达到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最佳状态,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其次要有整体和长远的作业效益意识,重视今天的作业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效益,杜绝过重过多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作业现象。

3.作业的多维目标价值观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作业中以知识掌握和技能为目的的单维作业目标价值观,使学生的作业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整体实现的生命成长过程,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的单维目标价值观向以发展为本位的多维目标价值观的转移。

4.创新作业观

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观念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的学习作业观,在作业中改变单纯进行接受性、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生成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操作和引导探索活动,通过创新性作业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5.差异作业观

教师要确立差异作业的观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精心设计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作业,在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难度上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实施难易适度的个性化差异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差异性和选择性的作业中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最新发展区”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善、自由的发展。

(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科作业布置的质量

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优化作业设计,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从而产生“轻负担高效率”的作业效应。

1、精选作业内容,强化作业的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

实施有效作业,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作业的选择和编制技能。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跳进“题海”精选作业内容,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1)目的明确。作业的选择必须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布置。(2)具有典型性。精选作业内容,必须突出典型性,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布置给学生。这样的练习,量少质高,以一当十,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3)具有启发性。题目无法穷尽,题型千变万化。只有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提高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4)具有系统性。作业设计必须系统地考虑学期、单元和课时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切忌心血来潮、随意点题。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2.实施分层作业,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差异性和梯度性

设计和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作业,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差异发展。(1)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相扣,拾级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作业与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作业与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作业与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2)针对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只有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各自“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和练习,才能构成问题情境,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3)设置台阶,放缓梯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这种难度分解的作业,可以使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逐级而上,一方面,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效率,减轻疲劳程度,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负荷适当的情况下,达到作业目的。

3.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要求反映到作业设计和布置中来,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1)多样性。作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有标准答案的练习不是作业的唯一形态,要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发挥每种作业的独特作用。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可以是知识巩固性作业,也可以是应用性或实践性作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特色作业”。(2)实践性。根据作业的性质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把作业划分为理论知识性作业和实践操作性作业。这两类作业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运用。鉴于我国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重书本、轻实践的实际状况,新课程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摒弃仅仅注重解决书面问题的弊端,让作业从书本回到生活,将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加强作业的实践性。(3)开放性。作业设计要冲破课本和课堂内容的约束,作业内容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既有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有走出课堂的拓展,向社会和生活开放,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作业,为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的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狠抓作业批改,提高作业反馈矫正与评价的实效

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必须改进作业批改,提高作业反馈矫正和评价的实效。

1.科学运用多种批改方式

作业批改的方式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和作业的具体内容等情况,把堂上订正与堂下批改、学生自批自改与教师批改、重点批改和全面批改结合起来,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批改方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批改方式,对于批改中发现的错误,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析错、治错、改错和防错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批改,充分运用教师面批面改、学生小组批改或互批互改、师生研批等批改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作业批改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业态度和负责精神,提高了作业反馈矫正的质量和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时间。

2.及时反馈与矫正

教师只有认真批改作业,通过讲评等形式把正误信息、评定等级及鼓励性、建设性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作业中的优点、巧妙方法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对作业中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及时矫正和消除错误,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作业批改中的及时反馈与矫正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及时收齐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把正误信息及个别化、建设性、鼓励性的评语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并作针对性、有重点的讲评。对于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第三,纠正错误作业时,要让学生做相同类型的其他作业或者对原作业题进行适当变更,要注意举一反三。

3.正确使用批改符号,全面反馈批改信息

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仅仅简单地运用“√”、“×”符号来作出评价,还应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指导。因为,学生获得简单的“×”信息反馈,难以全面反馈信息,往往仅仅知道自己做错了,但不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就不利于他们改正作业的错误。而且 “×”过多,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态度,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为了全面反馈作业批改信息,教师应正确使用师生间达成共识的多种批改符号和个性化的评价语言,通过丰富多样、约定俗成的批改符号,学生便可从教师的批改中及时获得自己知识是否理解掌握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并加以矫正。

4.重视批语的交流和情感激励作用

批语是师生交流和情感激励的平台。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从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从原来简单的判断走向师生对话和情感激励,使作业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要写好批语,应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突出重点,少而精当,少责怪多鼓励,少笼统多具体,善于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在语气上少用命令式、独断式,多用商讨式、启发式,富有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智慧的赞赏,与其心灵的共鸣,这些都为学生日后的成长起到了一个人格奠基的作用。

5.做好作业档案,总结教学经验

作业档案是指师生为了教、学和研究而保存的作业及其有关材料。每次作业结束,教师应及时总结,做好作业档案,并指导学生建立和有效利用个人“错题集”。

就教师而言,作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作业中易犯的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各类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作业中的巧妙解法或有独创性的内容,从众多资料中筛选编制而成的某一作业专题资料,报刊杂志中具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有关作业经验,甚至可以逐步建立作业资料索引,等等。对于作业档案,教师要定期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从中总结教学经验,把学生典型的作业错误与矫治策略汇集成“病历卡”与诊治方案,使作业档案达到内容适宜、立档规范、检索方便,以便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有效利用个人作业的“错题集”,记录错解作业的题目、错解、错因和正确的解法。“错题集”建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利用“错题集”进行补救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错题集”,并根据各人情况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必要时,可针对“错题集”中的错误再次进行测试,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错题集”既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是教师今后备课、上课、辅导的宝贵资料。

6.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与管理

质量较高的作业设计好后,其价值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作业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作业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做好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作业价值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学业目的,使学生的作业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我在做”。(2)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完成作业所需要的自我调节策略和学习方法。包括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识策略,并加强对作业的反馈,促进学生对存在的错误进行监控,反思和自我矫正,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3)加强作业时间的计划与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为学生提供有关作业的各种帮助和辅助性资料,搞好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作业环境。(1)目的明确。作业的选择必须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布置。(2)具有典型性。精选作业内容,必须突出典型性,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布置给学生。这样的练习,量少质高,以一当十,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3)具有启发性。题目无法穷尽,题型千变万化。只有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提高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4)具有系统性。作业设计必须系统地考虑学期、单元和课时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切忌心血来潮、随意点题。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2.实施分层作业,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差异性和梯度性

设计和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作业,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差异发展。(1)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相扣,拾级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作业与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作业与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作业与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2)针对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只有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各自“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和练习,才能构成问题情境,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3)设置台阶,放缓梯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这种难度分解的作业,可以使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逐级而上,一方面,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效率,减轻疲劳程度,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负荷适当的情况下,达到作业目的。

3.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要求反映到作业设计和布置中来,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1)多样性。作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有标准答案的练习不是作业的唯一形态,要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发挥每种作业的独特作用。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可以是知识巩固性作业,也可以是应用性或实践性作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特色作业”。(2)实践性。根据作业的性质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把作业划分为理论知识性作业和实践操作性作业。这两类作业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运用。鉴于我国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重书本、轻实践的实际状况,新课程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摒弃仅仅注重解决书面问题的弊端,让作业从书本回到生活,将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加强作业的实践性。(3)开放性。作业设计要冲破课本和课堂内容的约束,作业内容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既有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有走出课堂的拓展,向社会和生活开放,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作业,为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的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狠抓作业批改,提高作业反馈矫正与评价的实效

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必须改进作业批改,提高作业反馈矫正和评价的实效。

1.科学运用多种批改方式

作业批改的方式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和作业的具体内容等情况,把堂上订正与堂下批改、学生自批自改与教师批改、重点批改和全面批改结合起来,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批改方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批改方式,对于批改中发现的错误,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析错、治错、改错和防错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批改,充分运用教师面批面改、学生小组批改或互批互改、师生研批等批改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作业批改中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业态度和负责精神,提高了作业反馈矫正的质量和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时间。

2.及时反馈与矫正

教师只有认真批改作业,通过讲评等形式把正误信息、评定等级及鼓励性、建设性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作业中的优点、巧妙方法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对作业中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及时矫正和消除错误,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作业批改中的及时反馈与矫正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及时收齐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把正误信息及个别化、建设性、鼓励性的评语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并作针对性、有重点的讲评。对于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第三,纠正错误作业时,要让学生做相同类型的其他作业或者对原作业题进行适当变更,要注意举一反三。

3.正确使用批改符号,全面反馈批改信息

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仅仅简单地运用“√”、“×”符号来作出评价,还应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指导。因为,学生获得简单的“×”信息反馈,难以全面反馈信息,往往仅仅知道自己做错了,但不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就不利于他们改正作业的错误。而且 “×”过多,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态度,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为了全面反馈作业批改信息,教师应正确使用师生间达成共识的多种批改符号和个性化的评价语言,通过丰富多样、约定俗成的批改符号,学生便可从教师的批改中及时获得自己知识是否理解掌握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并加以矫正。

4.重视批语的交流和情感激励作用

批语是师生交流和情感激励的平台。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从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从原来简单的判断走向师生对话和情感激励,使作业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要写好批语,应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突出重点,少而精当,少责怪多鼓励,少笼统多具体,善于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在语气上少用命令式、独断式,多用商讨式、启发式,富有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智慧的赞赏,与其心灵的共鸣,这些都为学生日后的成长起到了一个人格奠基的作用。

5.做好作业档案,总结教学经验

作业档案是指师生为了教、学和研究而保存的作业及其有关材料。每次作业结束,教师应及时总结,做好作业档案,并指导学生建立和有效利用个人“错题集”。

就教师而言,作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作业中易犯的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各类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作业中的巧妙解法或有独创性的内容,从众多资料中筛选编制而成的某一作业专题资料,报刊杂志中具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有关作业经验,甚至可以逐步建立作业资料索引,等等。对于作业档案,教师要定期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从中总结教学经验,把学生典型的作业错误与矫治策略汇集成“病历卡”与诊治方案,使作业档案达到内容适宜、立档规范、检索方便,以便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有效利用个人作业的“错题集”,记录错解作业的题目、错解、错因和正确的解法。“错题集”建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利用“错题集”进行补救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错题集”,并根据各人情况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必要时,可针对“错题集”中的错误再次进行测试,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错题集”既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是教师今后备课、上课、辅导的宝贵资料。

6.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与管理

质量较高的作业设计好后,其价值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作业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作业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对学生作业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做好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作业价值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学业目的,使学生的作业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我在做”。(2)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完成作业所需要的自我调节策略和学习方法。包括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识策略,并加强对作业的反馈,促进学生对存在的错误进行监控,反思和自我矫正,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3)加强作业时间的计划与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为学生提供有关作业的各种帮助和辅助性资料,搞好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作业环境。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