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新闻中心>> 东中新闻>> 正文内容

《江苏教育报》头版导读:“另起一行,我是第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2日 点击数:

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江苏提出“适合的教育”这一教育发展理念,引发强烈反响。对此,江苏省教育报刊总社启动“适合的教育”大型新闻行动,安排记者、编辑深入全省各地,围绕“适合的教育”主题走进各级各类学校采访,挖掘区域亮点,发现生动事例。

119,《江苏教育报》以头版导读“另起一行,我是第一”,专栏报道我校对“适合的教育”理念的解构与成功实践,引起全省关注,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如何理解“适合的教育”开了个“脑洞”。你不难发现,“另起一行,我是第一”与“适合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内在逻辑,多重的价值吻合。我们再一次强烈感受到,它的价值考量,具有极其开阔的视野;它的目标理想,弥散永恒青春的风骨。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江苏教育报》的全文报道。

 

另起一行,我是第一

■本报记者 王 丽 王艳芳

“适合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展开。黄海之滨,江苏省东台中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好孩子不是非得第一名不可,关键应该唤醒其内心的种子。”仲冬时节,暖阳洒金。江苏省东台中学校长邹施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讲述“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办学理念及实践。自2015年以来,该校深刻践行“适合的教育”,激励身处其中的生命拔节。邹施凯认为,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用多元评价标准改变唯分至上的成才观。作为办学者,应该提供多样选择,打造多种平台,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鼓励多元发展

“打个简单比方,50个人排5队有5个第一,”邹施凯说,“提出‘另起一行’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成长确立新的度量衡。”学生个体因学习能力、禀赋天性不同而各有千秋。“承认差异就是容短”,东中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变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以“容短”“促长”探寻学生多样化发展路径。

“你若芳香,蝴蝶自来;你若明媚,阳光自在。”201612月,北京大学教育中心主任胡健专程来校探访该校作文教学、深化招生合作并即兴填词。在当年度北大“励志杯”作文竞赛中,东中19名学生获得包括特等奖在内的奖项大面积丰收。当了解到学校“星光文学社”培养出“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获得者等众多文学新人时,胡健连声称赞。

适合“数学基础厚实者”的数学竞赛,“揭示研究物理学习思维过程及方法”的思维训练,针对“英语听说入门和提高”的探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学问,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痴迷王阳明的国学达人挑战赛全国冠军张曼齐说。

201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赛一等奖获得者樊宇航、同年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的倪笑、“登峰杯”中学生数学建模赛上荣获全国大奖的4人代表队……在“另起一行”理念的引领下,不同学生在东中都找到“适合”的土壤,成就着最好的自己。

提供多样选择

“我们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近80门,研究性学习活动百余个。”邹施凯介绍说,学校创设多元立体化课程体系,用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特色课程“另起一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铸造自我。

以化学学科为例,该校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重组、整合原有校本课程,将学科竞赛类活动分为大学学科初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使之更适切学生发展需求。教师从学情出发,创造性选择、改造、安排教学素材。各备课组设计研究内容及具体方案,每组提供34门校本课程,并提供《化学起跑线》、拓展类《创新实验》、地方特色类《盐卤提溴》等30余门兴趣爱好类课程供学生选择。

教师尤明德告诉记者,他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有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定课题、自选指导教师,“我们不因年级不同、原有基础不同、成绩不同而把一部分学生排斥在外。只有提供多样的选择,孩子们不断试错,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的”。

2016届毕业生潘岩松自小就喜欢电子管、晶体管,总是把到手的东西拆了重装。20167月,他以盐城市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读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所谓不可能,无非概率太小。我是个一直惦记着可能性的人。”潘岩松认为,他惦记的“可能性”,离不开东中教师对其兴趣爱好的呵护,还有选择性课程带来的最优发展。

打造多种平台

2016年春学期的一天,一封来自清华大学寥寥数语的函件让邹施凯眼前一亮:邀请东台中学参加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重点中学校长高峰论坛暨“登峰杯”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邹施凯立即意识到:这对师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决定组团参赛时,组委会却告知名额已满。在电话里,邹施凯诚恳地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表示:如能给予机会,我们自己解决食宿;会场上没座位,我们就站着旁听。求知求实的态度,打动了主办方。最终,第一次参赛,东中就取得26篇作品入围决赛的优异成绩。学生臧浩提交的《东台地区秸秆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调查报告》名列学术论文第19名,成为江苏两名获奖者之一。说起那场激烈的比拼,臧浩感言:“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一直有学校‘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理念持续激励。”

在东中,各行各业的名师大家是该校的常客。近年来,数十位专家学者走进学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庞勒维猜想论证者夏志宏、中科院研究员龚晋慷与学生谈天论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功教育倡导者刘京海开坛讲学,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扬长”发展。“广邀名师,才能拓宽学生眼界,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邹施凯说。

面对各有所长的学生,东中搭建文学、语言、竞赛、艺术、体育、创新等多个平台,让更多学生找到“我是第一”的突破口。在学子们看来,“学科奥赛如果不是我的强项,我就选择做运动员,拿第一甚至做唯一;才艺科创若是我的擅长,我就借助各种平台让自己脱颖而出”。

邹施凯说:“对办学者来说,‘适合的教育’就是把满足选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定方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