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课题研究>> 科研动态>> 正文内容

借“他山之石” 取“攻玉”之术

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实验项目答辩会的观摩感受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30日

今后我们的教室是什么样的?我们将教给学生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是还像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教室一样,老师站在黑板前拿着课本讲课,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吗?这些问题我校的多数老师都没有进行相关的思考。4月25日,在南京市钟山宾馆举办的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答辩会上,参加答辩的50所学校给我们描摹了“未来课堂”的新样态,即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定制化的创生课程;指向深度理解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重视互联网+学习环境”等特点。

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在2015年首次设立,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5万元,每年重点扶持40个左右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及学校(幼儿园)在职人员均可申报。该项目旨在调动全省基础教育系统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聚焦学生学习、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努力形成“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进”的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常态。

本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答辩会是继去年举办以来的第二届活动。今年在前期报送的基础上选取出参加答辩的研究项目课题共有50个。每个项目的答辩活动在10分钟内完成。每所学校申报该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先在6分钟内按照省教育厅相关通知精神,就该项研究的项目背景、预期成果(围绕前瞻理念、实践创新、效能比析、幅射带动、理论建树等方面展开)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重点汇报。然后再用时4分钟接受省级专家评审组的询问,并现场答辩。最终选出40个项目通过立项审定。本次专家组的组成人员有杨九俊、成尚荣、顾建军、虞永平、鞠文灿、彭钢等十位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论大家。整个活动历时一天,安排紧凑,上下午名25个项目。

我接受学校的安排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习观摹活动。通过一天的紧张学习,收获很大,感触很深。回校后通过这几天的回味,感到压力更大。本次答辩会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参加答辩项目重视理论创新,前瞻性强。申报项目能对照前沿理论创新方法路径,破解现实难题,重视理念创新、理性思考、理论建树,注重原创性。“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主题整合”、“生长性学习群”、“问学课程”、“定制课程”、“暖认知教学”、“智慧课堂”、“无级差学业评价”、“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等新名词层出不究,就连我这个还算看过不少教育理论文章的人也是感觉耳目一新。答辩中不少学校的项目研究都是在该地区大学教育理论专家或大市级教科院的教研人员指导下完成。研究内容扎根于本土,自下而上,研究又得到教育专家的指导,上下结合,起点很高,目标远大。

2.参加答辩项目瞄准现实问题,针对性强。多数研究项目坚持实验探究,构建教学范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实效性;在强调理论成果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一天听下来,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所有的研究项目都能紧紧围绕教学这个核心话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几个关键方向入手,侧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有严密科学的研究范式。有些研究课题开口非常小,小处见大,小课题研究大问题。如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的答辩项目是《“自带设备(BYOD)”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由一个名叫王燕的普通英语教师提出,研究关注利用智慧课堂建设,运用学生自备的电子学习设备,让学生通过自选、自学、自测实现课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我定制。一个普通教师能有这样的研究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3.苏南苏中地区研究风气浓郁,优势明显。本次参加答辩活动涉及学校50所。其中苏南和苏中共有37个研究项目,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二;而占全省一半面积的徐、淮、盐、连、宿五个大市仅有13个项目,感觉预选排名还比较靠后,能否选上还是未知数。其中盐城、宿迁都只有一个项目参加答辩,而且还都是幼儿园提交的。这实在让我们不少老牌高中感到脸上无光,颜面扫地。答辩期间,我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一位姓孙的主任有过深刻的交流。孙主任就他们学校目前的教育科研情况给我做了介绍。该校是锡山高中的初中部,该校校长唐江澎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申报的省级语文课题基地在全省第一批通过审批并顺利完成。去年该校高中部申报的江苏省前瞻性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江苏高中“未来教室”——创新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践探索》名列所有申报项目评选排名第一。今年唐校长要求该校初中部必须认真研究、科学选题、积极申报。他们申报的《指向深夜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在答辩中选题新颖,研究过程缜密,研究方法恰当,研究结果推广价值高,得到专家评审组的认可。孙主任认为,目前该校科研氛围浓郁,不少年轻教师都纷纷投入教学研究,申报研究项目。对比之下,我们学校目前的研究氛围淡漠,不少教师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用于教研的时间极少。不少老教师如此,年轻教师也没有明确的追求。在追求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今天,“死揪”已经走入死胡同,学校急需寻找科学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向教科研要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天的观摹学习,时间虽短,感触颇深。几点感受,希望能引起各位老师的思想共鸣。那就是向其他教科研先进学校学习,投身教研,练好内功,成就学生和学校的同时,也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